未来的皇帝会是谁呢?当然,这个人选朱珪是做不了主的。这个皇帝人选只能由乾隆皇帝决定,也只有乾隆皇帝一个人知道。
不过,朱珪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他经过仔细地分析和研究,逐渐把未来的皇帝给分析预测出来了。
没想到,他分析研判的却很准。
随着乾隆皇帝岁数的不断增大,他开始日渐衰老,精力和记忆力大不如从前。
大臣们对乾隆皇帝私下里的议论越来越多,议论最多的话题自然就是乾隆皇帝贪恋皇位,舍不得撒手手中的权力,不肯立储。
慢慢地,这些闲言碎语就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
乾隆皇帝听了后,笑而不答,仍然我行我素。谁知,后来这种舆论越来越厉害,朝廷中逐渐刮起了一阵不正常的歪风,开始私自揣测乾隆皇帝究竟会立哪一个皇子为储君。
直到此时,乾隆皇帝才有点坐不住了,他需要站出来为此事澄清事实了。
这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是一个大好的晴朗日子。
乾隆皇帝把各位文武大臣和王公贵族召集在一起,说:“朕知道这些日子,大家在私下里窃窃私语地议论朕。朕能理解大家的心情,朕也感谢大家对大清社稷后继有人的关心。朕现在明确地告诉各位爱卿,朕在乾隆三十八年就已经立皇储了,此事苍天可以为证。”
众官员一听,大为吃惊,他们不知道乾隆皇帝到底是立了哪位皇子作为储君了。
就在大家一脸迷糊地看着乾隆皇帝的时候,乾隆皇帝从大家疑惑的眼神中读懂了他们的意思。
他说:“各位爱卿,朕已经把储君的名字写好,密封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了。请各位爱卿不必多想,也不必过问皇储是谁。等朕百年之后,各位爱卿就可以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拿出朕密封的诏书,到时候答案就会自热揭晓,现在各位爱卿不必为之去猜测。”
乾隆皇帝的一番话,揭开了大家心中的谜团,原来乾隆皇帝早已经把皇储的人选敲定了。
可是,至于皇储究竟是谁,除了乾隆皇帝知道外,其他人都一无所知,大家也不敢去胡乱猜测,那是要杀头的事。谁敢以身试问,没有人敢!
自从乾隆皇帝揭开了这个秘密后,大家不再谴责和埋怨乾隆皇帝了,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揣测谁是乾隆皇帝接班人的身上,谁是未来大清社稷的掌舵人这件事情上。
尤其是朱珪,他对这件事特别感兴趣。原因是他被罢免官职后,他就开始埋怨乾隆皇帝用人不当,亲小人,远贤臣,尤其重用像和珅那样的奸佞小人,把朝堂搞得一团乌烟瘴气,缺少清流。
朱珪就想从未来的储君入手,寄希望于未来的储君,希望未来的储君能够清君侧,重振朝堂,还大清社稷一片晴朗的天空。
朱珪把乾隆皇帝的皇子一一列出来,逐个儿进行分析研究。
朱珪不分析则罢,一分析居然分析出门道来,他利用排除法的办法,逐一开始排除皇子,最后一排除,剩下的最后一位皇子胜出了。
这位胜出的皇子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朱珪为什么要确定乾隆皇帝是把皇十五子永琰立为储君,他是这样分析出来的。
乾隆皇帝是三十八年立储的,那事情就得从乾隆三十八年入手起进行分析。
朱珪开始查阅那年冬天皇宫里发生的大事。
那年冬天,适逢南郊大祀,大祀当天,乾隆皇帝派去东陵祭祀的皇子,恰好是皇十五子永琰。
于此,朱珪断定,皇十五子永琰就是储君,就是未来大清社稷的掌舵者。
再说清朝东陵,它位于直隶遵化县马兰峪昌瑞山。
有一年,顺治皇帝在狩猎的过程中偶然经过此山,他见此山风景优美,王气葱郁,顺治帝流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他在这儿逗留了许久,最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回来后,顺治帝对那块地方还是难以忘怀,最后,他决定在他百年之后,皇家陵建于此地,他要葬于此山。
顺治帝驾崩后,根据顺治帝的遗旨,把他葬在了此处,再后来,康熙皇上殡天后,也葬于此处。
从此,东陵就成了清朝的皇家陵地。
乾隆皇帝安排皇十五子永琰代他前去东陵祭祀先祖,很明显是在暗示皇十五子永琰就是储君,乾隆皇帝已经把他作为未来皇帝培养了,他将未来大清社稷的家业托付给皇十五子永琰的。
更让朱珪确信皇十五子永琰是未来大清社稷的接班人,还有一件事可以佐证。
那是永琰从东陵祭祀回来后,不声不响地神秘失踪了两年。
两年间,永琰信息全无,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大家也不敢打听,只是私下里议论纷纷。
有人说,永琰从东陵祭祀后来后,做了错事,惹恼了乾隆皇帝,被乾隆皇帝软禁起来了。
可是说归说,谁也没有听说过永琰被软禁的地方,也不知道永琰为何被软禁。
也有人说,乾隆皇帝为了考验永琰,历练他,让他出去寻找木鱼石去了。
乾隆皇帝表现的却很坦然,他对此事好像没有任何一点反应。
后来,皇十五子永琰又神秘地出现了,乾隆皇帝对此仍然是笑而不语,坦然处之。
通过以上的分析,朱珪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大清社稷的接班人非皇十五子永琰莫属。再说,永琰的人品也在诸皇子之上。
既然皇十五子永琰是储君,未来大清社稷的掌舵人,朱珪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永琰身上。
现在他迫切面临的问题是,他如何接近皇十五子永琰,把他不能够实现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寄托在永琰身上。
怎样接近永琰呢?这又成了摆在朱珪面前的一个难题。
大清律令规定:任何大臣是不允许接近皇储的,否则,谁接近皇储,就要被杀头。
朱珪又开始在这方面动脑筋。他想,要想靠近永琰,不但理由要充足,而且还要名正言顺,合法地去接近永琰,这样才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要想这样,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作永琰的老师,这样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接触永琰了。
朱珪为了接近永琰,开始挖苦心思地去想办法做永琰的老师。
就在他抓耳挠腮时,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在他的脑海中蹦出来。
他决定采取这个办法去接近皇储永琰。
说干就干,朱珪开始沿着既定的目标,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