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内部矛盾严重的日军(求订阅、求月票)
然而,日本国内其实对于动第二次武汉会战并不是全都支持的,反对声音可是有不少,甚至于不比大本营主战的声音弱,因为连政府现任相近卫文麿都持反对意见。
对于这场战争的分歧,大本营和政府方面早就存在了。相比于大本营那帮狂热的军国主义者,政府方面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毕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近卫文麿很清楚现在日本的经济状况,用一个糟糕来形容都不足以说明日本现如今的经济惨状。
其实,从一开始以近卫文麿为的内阁就并不愿意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这并不是说日本政府就是正义之士,只不过相比激进的大本营他们更愿意逐步蚕食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不是不侵略,只不过途径和方法不同而已。
就如同作者君在前文说的那样,侵略中国乃是日本百年来既定的国策,甚至于这种国策早在几百年前就深入到了日本人的骨子里,岂能这么容易转变过来。
只不过相比于激烈的武装侵略,日本政府更愿意一点一点的蚕食中国领土,就像是占领东北四省,再比如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以及蒙疆自治,这些都是这样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而就效果而言非常好,在微小的代价下取得了重大的战果。
然而因为大本营激烈的行为,直接导致这场战争无限的扩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却给原本展势头就不是很好的日本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众所周知,日本之所以会在37年的时候动全面侵华战争,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在29年全世界经济危机中,日本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速展的势头受到了遏制。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才会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然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巨大的战争支出都是在消耗国力,所以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不想扩大战争,沾点便宜见好就收是很多人都的想法!
为此,早在1937年12月之前,即南京未陷落的日子里,中日两国在德国政府的调停下进行了一次和平谈判,当时双方人员并未会面,所有的内容均由德国大使进行传话,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双方进行的第一次非正式谈判。
当时日本政府提出四点条件,一是要事实上承认满州国,二是要缔结中日防共协定,三是国民政府必须停止排日,最后则是停止特殊贸易、自由飞行等。
对于这四项条件,中国政府要人们经过讨论之后,原则上同意在保持国家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以日本这四项条件为双方谈判的基础。据说参谋副总长白崇禧还说了一句后来流传很广的话:“既然如此,不知日本政府为何要开战?”
可见,当时日本政府并不想将事态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们就是想沾点便宜,从中国人身上咬下一块带血的肉来。
可是,没等双方坐下来,都南京陷落了。日本政府利令至昏,又傲慢地加上了多项条件,如扩大华北、内蒙、华中的非武装地带,承认内蒙自治及华北特殊政权、并保证驻兵,必要的赔偿等等。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在程序上也提出要求限年内作出答复。并且向日本指定的地点派出媾和的使节,在承认全部条件后,开始缔结停战协定。
而国民政府则是要求日本政府对于十一项媾和条件中的细节加以具体说明,但是傲慢的日本政府原以为屡战屡败的中国政府会迫不及待的全面接受日本的议和方案以早日停止战争,因此,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政府的这种模棱两可的答复大为不满。
随后,召开了政府和大本营的联络会议。会上,多数人说服了反对派后达成一致决议。并由政府出面,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的声明,即近卫第一次声明。
这样一来,日本政府自已就把和平解决中日战争的路子给堵死了。因此二战结束后,日本许多人士以及史学家都认为近卫第一次声明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声明。
当国民政府听到日本政府这个傲慢的声明之后,当然也就气愤的放弃了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路子,从而更加全力以赴的抵抗穷凶极恶的日本军队了,不得不说日本政府这一波来的太漂亮了,不然的话双方真要是媾和了,那后果可真的是不堪设想啊。
随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日军试图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击溃中国的抵抗力量,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于是接连动了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以及武汉会战等,并且还出兵广州,结果是战场越来越大,时间越大越久,日本已经陷入了侵华战争的泥潭。
在去年日军动武汉会战的时候,当时日军大本营在上奏日本天皇的奏折中判断,只要大日本皇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便可以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从而结束这场战争。
但是,第一次武汉会战的结果很让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万分的郁闷,短短三个月的战略决战,日军不但损失了近五万精锐,整整两个师团外加一个支队的番号硬生生的被中国军队从战斗序列中抹掉,还搭上了一支舰队,国民政府竟然在极其不利的处境下守住了大武汉。
而随着武汉会战的失利,日本方面现国民政府在接下来的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态度更加的强硬,而且中国国内的民众似乎也缓过来了,更加大力的支持政府的抗战行动,给日本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此外在第一次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益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防守。用中国方面的话说,抗战在经过一年多的血战之后,终于由战略防御阶段展为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这也是日本政府最担心的事情,因为战争要是就这样无休止的打下去,它一定会拖垮日本的经济的。
事实上,因为第一次武汉会战的失利,已经引了日本国内的诸多矛盾,尤其是经济方面。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战略物资缺乏,主要依赖输入。
而37年的时候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很强,据日军战史记载,“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不过十三亿五千万日元,也就是说日本全国也就只有这么点钱。尽管这个时期的日元还是挺扛硬的,但全国就这么一点钱还是不咋样!
再说了,战争虽然明面上是人和人在打,但实际上却是打经济,谁的经济实力强谁就更有取胜的希望。对日来说,它的黄金储备量制约着侵华战争的规模。如此少的黄金储备意味着日本的正币储备量不足,这就从一开始就限定了这场战争。
因此我们就不难看到日本为什么率先动了战争,却又千方百计地谋求尽快解决中国事变。
而为了维持侵华战争,单单1937年日本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这几乎占到了国内黄金储备的70%。
到1938年的6月,战争陷入胶着之后,对于经济的影响就更大了!为了进行武汉会战,日本疯狂的从国外进口紧缺的战略物资,钢铁石油以及橡胶都在日本的进口清单上,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金钱。
而且像这样的交易,通常需要用黄金来支付,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的商人可都并不认可日元,以至于导致政府的黄金储备急速下降,到现在政府穷的就差卖内裤了。
除了经济方面,同时由于兵员的不断增加,国内劳力、粮食、能源均感不足,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家的储备量,从而使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甚至于已经失去了充分保障军队军事物资供应的能力,因此对于要不要动第二次武汉会战,日本国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事实上华中派遣军早在今年的三月份就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多次申请作战但始终没能得到大本营方面的回复,无奈之下战争的时间就这样拖延了下来。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本营刚面始终没法说服政府,毕竟现在的日本政府还是近卫文磨相执政,并不像几年后东条上等兵担任相,很多时候大本营还得看政府的脸色,而不是政府要依附大本营。
大本营和内阁政府之间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无奈之下,双方只好将情况上报到裕仁天皇那里请求圣裁!
然而裕仁对于这种情况也是颇为无奈,仗打到这个程度也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了,但是内阁方面提出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困难,不得不重视,一时之间他也无法决断,因此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就这样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