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提到也先,那还真是巧了,俞士悦笑呵呵地回道:“启禀陛下,也先特使纳哈出,昨天刚到。这次他再没了之前的嚣张气焰,恭恭敬敬递上也先亲笔书信,希望恢复朝贡,罢兵言和。”
“痴心妄想!”
对于也先,朱祁钰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引来众人一片愉快的欢笑。
这二十余年来,也先受尽了宣宗、三杨、正统、王振的疼爱,被捧到了本不属于他的高度。
如今六大靠山尽去,中兴明主上位,也先终于过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生活,真是大快人心。
朱祁钰继续问道:“太上皇可有书信捎来?”
俞士悦取出两封书信递了过来:“启禀陛下,这两封书信,都是太上皇亲笔,一份是写给陛下的,一份是写给皇太后的。请陛下过目。”
这又是个小坑,但是朱祁钰选择不跳,当即便非常坚定地摆摆手:“把太上皇写给皇太后的书信直接转给司礼监,让司礼监送去英华殿。
把太上皇给我的这封信拆开念念吧,大家都听一听。”
俞士悦只得拆开信,朗声读了一遍。
这封信写的是饱含深情,朱祁镇先是深刻检讨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又细致描述了塞外的艰苦,最后就是近乎哀求一般,催促朝廷前去迎接。
朱祁镇第一次亲笔写出了:若能回到京师,愿做大明一普通百姓,只求皇帝与群臣早早前去迎接。
朱祁钰听俞士悦念完,默然不语。
在场众人,则是面面相觑:可以想见,塞外实在艰苦,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还得颠沛流离,四处逃蹿,想想都遭罪。
所有人都等着皇帝发表意见,但朱祁钰也不想说话。
君臣就这样不尴不尬地僵持了一盏茶的功夫,还是俞士悦先绷不住,率先问道:“敢问陛下,应该怎样回信?”
朱祁钰一脸诚恳地回道:“你就在回信里和太上皇说,待天气暖和一些,塞外的牧草都长出来,朝廷会将骁骑营、神机营、营州卫整编成十万大军,前往塞外接回太上皇,顺道彻底消灭也先。”
众人闻言,都连连点头。皇帝这个回复很得体,表现出了积极迎回太上皇的态度。而朱祁镇接到信之后,却一定会再回信拒绝朝廷出兵。
这一来一会,小半年时间就过去了。
在场这些人精都明白,太上皇绝对不敢让皇帝亲军去接的,他想要的,是皇帝按之前的承诺,派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靖远伯王骥这三个人去接。
朱祁镇在瓦剌得到的消息很滞后,此时还不知道最近发生的上皇派和皇帝派的激烈斗争呢。
朱祁钰又问道:“之前派出的使团,到没到瓦剌?天气还很冷,塞外又太苦,赶紧把衣物炭火和婢女侍妾给太上皇送过去才是最要紧的。”
俞士悦回道:“使团出发已经有一个月了,如果知道也先所部驻地的话,估摸着再有几天就能到了。”
朱祁钰点点头:“那南方的战事如何了?”
罗通闻言回道:“启禀陛下,宁阳侯上奏,东南民变已平,请求立即班师。西南的苗乱,暂时还在僵持阶段。苗人势大,席卷整个湖广、贵州,有二三十万之众,靖远伯上书催促粮饷,恐怕没有大半年,很难平定。
另外,靖远伯还在奏书上询问陛下对苗乱的态度,以及希望将战争打到什么程度?”
朱祁钰闻言,仰靠在软榻上,以手抚额,哀叹连连。
这真没有一件事情是让人省心的。
这些大臣还在不断地给皇帝挖坑。
尤其是王骥的问题,等于直接让朱祁钰自己回答,到底是凶狠进剿、残酷镇压,还是剿抚并用,治标即可。
这让朱祁钰怎么回答呢,总不能说我亲自下令了,你们搞大屠杀算了。
那暴君的帽子扣在头上可就摘不下来了。
但是很明显,王骥也不想背上残忍好杀的名声。
问题的矛盾之处在于,不下重手,这个苗乱五十年都别想彻底根除。
普通的围剿,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虽然能暂时平定下来,然而大军离开,过个三两年,苗乱就会再起。
无可奈何之下,朱祁钰对着在场大臣们挨个问了一圈,但得到的回复,都是恭请皇帝陛下圣心独断。
最后,朱祁钰只得摆摆手:“散朝吧,烦了,我要歇几天。正月二十八,举行朝会,商讨军制改革。”
说罢,朱祁钰站起身,急勿勿地回家去了。
大臣们见状,也都各自散了。
朱祁钰回到家中,仔细研究军制改革方案去了。
这个军制改革可不是闹着玩玩的,朱祁钰打算重新划分的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范围,取消北京的上直亲卫,削减陵卫,改组北京京营,合并御马监和大宁都司。
到时候必然激起轩然大波,会狠狠得罪一批人,尤其是旧勋贵和亲太上皇的武将。以至于双方矛盾,走向无法调和。
对于朱祁钰来说,这事不做还不行。
如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土木堡一役,旧京军基本上打没了。能撑得起台面的勋贵、武将,要么打没了,要么去了南方。
此时改革,打击面可以控制到最小,阻力相对也最小。
等京军数量恢复过来,再想改革就难了。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朱祁钰天天泡在温泉里,一边悠然享乐,一边思考军制改革的同时,于谦也率领着十万大军,赶到了王骥的大营。
朱祁钰对王骥很无语,同样的,王骥对朱祁钰这位荒唐皇帝也很无语。
王骥本来手里就掌握着十五万大军,现在好了,皇帝一口气又给调来十万。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平个苗乱,真的需要动用二十五万大军?
而且王骥还总督着五省军务,拥有朱祁钰的特别授权,可以酌情在五省之内征调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王骥愿意,甚至可以将麾下军队总数增加到三十多万。
王骥自己都疑惑了:皇帝有必要这么信任我吗?我现在手中掌握的,可以真正称的上是明军主力了。
朱祁钰自己倒是无所谓,一直到崇祯上吊,整个大明都没有武将扯旗造反的。武将一个造反的都没有,文臣就更不用说了。
封建王朝传到大明这里,君主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文臣武将扯旗造反,纯粹就是拿九族的脑袋闹着玩而已。
所以即使王骥手中有二十多万军队,朱祁钰也毫不在意。
于谦带着石亨、刘永诚、金英、兴安、陈祥、白圭、项忠等人进入王骥的中军大帐之中。
众人寒喧过后,白圭第一个站了出来,将皇帝的密旨呈递给王骥。
(本章完)